本网讯(通讯员 郭涵洋)法典无言,守护有声;民有所呼,检有所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之际,茅箭区人民检察院开展“‘典’亮生活 守护美好”检察开放日活动,通过实景体验、案例解读、座谈研讨等形式,向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师生代表、律师代表等,全景展现检察工作实践。
循法而行
感受检察温度
12309服务大厅既是检民沟通的“窗口”,更是民法典落地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检察官重点演示“一站式”便民服务机制,通过流程展示,介绍了茅箭区人民检察院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检察长接访等司法服务,让代表们直观体会检察机关多元解纷机制;在公开听证室,代表们对检察机关以公开听证促进矛盾纠纷化解的实践有了直观的感受,并对检察机关依托民法典精神推动“枫桥经验”在检察环节落地给予高度评价;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代表们实地感受了茅箭区检察院近年来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保护工作中的探索创新。
随后,代表们来到院史馆,院史馆陈列的珍贵史料,诉说着检察机关在法治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引发参观者驻足深思。
共话法治
凝聚普法共识
座谈会上,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吕丹及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负责人,结合本院办案实际,详细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以来,茅箭区检察院如何通过法律监督让民法典从“文本”走向“生活”,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展现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民法典正确实施、维护公民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作为。用检察履职赋予法治理念以情感与温度,激发对民法典的价值认同,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深入人心的行动自觉。
“通过今天的检察开放日活动,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检察机关在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积极作为,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法典在基层群众的普及宣传,特别是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群体。”
“检察官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我们开展法治教学提供鲜活素材,希望今后继续加强检校合作,将民法典带入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高校学者建议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人大代表提议扩大检察宣传覆盖面;司法同仁聚焦“公正高效办理每一个案件”......
在交流环节,受邀代表畅谈民法典实施以来的切身感受。从维权案例到社会治理,从个体故事到时代缩影,每一段发言都成为法治进步的生动注脚。
党组书记、检察长查孟达就如何让检察工作更贴民法典“肌理”,更合人民权利“脉搏”,提出三点想法:
一是要以更高站位践行民本理念。深刻领会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颁布实施的里程碑意义,把宣传民法典作为“八五”普法的重要任务来抓。构建多元化宣传矩阵,综合运用小剧场、微电影、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打造沉浸式普法场景。通过生动阐释法典中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物权、合同、人格权等法律条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民法典既是保障合法权益的“护身符”,也是规范行为的“度量衡”。着力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二是要以更实举措强化精准监督。聚焦“安居乐业”核心目标,建立农民工欠薪、老年人赡养、未成年人抚养权纠纷等案件的“一案一策”动态监督机制,以全流程跟踪问效推动矛盾实质性化解。着眼护航“营商沃土”,以民法典“平等保护”原则为纲,依法严惩涉企虚假诉讼、合同诈骗等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推动“办理一案、治理一片”。以托举“朝夕”幸福为己任,针对养老诈骗、校园欺凌等社会痛点,持续拓展“银发守护”“法治副校长”监督触角,以检察温情守护“最柔软的群体”。
三是要以更广视野开展协同共治。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以持续深化“235”枫桥式工作法为基,加强与民政、工会、妇联、公安、教育、法院等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构建“1+N”跨部门治理矩阵。充分整合人民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行业专家等社会专业力量,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创新打造“联合听证、联合调解、联合救助”一体履职模式,通过实施“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的闭环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治理,真正让民法典从静态的法律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民生行动指南。
此次开放日活动,既是民法典实施五周年的成果展示,更是检察机关“民有所呼、检有所应”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茅箭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以民法典为指引,严格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区域法治建设贡献检察力量。